日前据报纸透露,上海已有几十家企业开始使用“网络神探”。所谓“网络神探”,指的是一种新开发的“监工”软件,把它安装在办公室里,用以制止公费上网及利用企业网络干私活现象。它颇似一位隐身企事业局域网上的“电子工头”,能将每个员工在网络工作站上的所作所为以图像形式记录下来,企事业负责人只要打开浏览器便可一目了然。使用了该软件,就如同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可私自打开别人的办公抽屉,由此引发出一场有关隐私权界限的大辩论。
就人的本性而言,人们似乎颇看重自己的隐私,而往往对别人的隐私却天生抱有浓厚的兴趣。在网上,个人隐私受到侵害的例子屡见不鲜。由于在网上的信息传播要比其他任何渠道都要容易、方便得多,因此,个人隐私也较容易被浏览和扩散。随着因特网在这几年迅猛的发展和普及,日益增多的网上隐私必将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并带来诸多不必要的干扰和伤害。
超级模特儿辛迪·克劳馥也有此体会,她曾撰文反对有些东西未获同意就发送到别人的电脑中去。她举例子说,假如有陌生人敲门,我是不会开门的,但如果有人拥有了你的e-mail地址——不管通过什么方式获得——他们就能不经许可轻而易举地闯入你的卧室。这将打乱一个人的正常生活。
假若你在计算机或网络上连接有麦克风或摄像机,那更得小心。现在已有人专门利用这些设备来窥视你的私生活,而你却一点都不知道。任何人只要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并不复杂的黑客工具,就能攻击网络并打开连接在网络上的任何麦克风或摄像机。他们可以很方便地在网络内搜寻连接在网络上的麦克风和摄像机,并把它们打开,从而窃听谈话并将谈话内容存入自己的计算机,他们还可打开摄像机将摄取的图像传回自己的机器。所以如果不想让别人知道你的隐私,最好把这些设备关掉。还有一种被称作为BO的黑客程序,可通过电子信件向网络用户发送,用户一旦被侵袭后,不怀好意的人即可对用户进行监控,获知用户的密码,甚至还可与用户的计算机连接。据矽谷时报报道,有位加拿大人使用行动电话与半睡半醒中的女友道早安的通话内容,也被黑客使用MP3的网络广播技术Shoutcast恶作剧地放上网络,他们的对话现在已经由网络传遍世界。如若包括日常生活的闲聊、枕边的悄悄话、公司的商务机密等等对话内容都被黑客放上网站,那才更让人感到恐怖。
其实在网络聊天室里聊天也并不安全,聊天者在自觉或不自觉当中会把自己的个人真实信息暴露在网站上,尽管使用了种种化名并处处小心翼翼。许多人在专用聊天服务器IRC上神聊的当儿,会经常收到陌生人寄出的一种名为“窃听器”的系统文件。如果你不知底细接收下来,它便会长久地埋伏在你的聊天工具中,不管你以后如何频繁地更改化名、进入不同的聊天室,这个“小间谍”都会把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忠实地记录下来,复制后同步发送到某个特定的聊天室里。有位研究婚外恋行为的专家警告说,“因特网正变成婚外恋的好场所,即使是待在家中没有机会接触工作伙伴的家庭主妇,也有可能通过网络被人引诱。不过当她们自以为找到了意中情人时,会不知不觉在聊天室因向陌生人公开其丈夫隐藏的所有隐私而引发一场官司。”
隐私一旦被侵犯其代价是巨大的。在美国,有个名叫辛西娅·阿米斯特德的31岁的妇女一不小心把她的电子信箱、电话号码和地址留在了网上,不久即遭到一个匿名者不间断的信息攻击。此人在新闻组针对她上传了大量的诽谤言论,并向她发了大量下流的E-mail信息。她的电子信箱、电话号码和地址都与色情网站相关连。为躲避因特网对她的攻击,辛西娅在短短一年中搬过三次家;为防不测,她还申请了携枪执照,学会了射击。令她可悲的是,针对此类严重侵犯个人隐私的案件,执法部门却由于缺乏相应的专门技术而显得无能为力,在法律上也找不到定罪的理由,因此目前还不能够通过合法手段制止这类网上犯罪行为。但警官们认为,这种犯罪结果是非常可怕的,希望能从技术和法律两个方面解决网络隐私权保护与反犯罪问题。
美国日前的一项在线隐私保护情况调查表明,虽然目前很多站点带有隐私保护提示,但隐私保护拥护者们认为,隐私保护提示仅是保护消费者措施的一部分,他们敦促政府采取进一步的监督措施。该项调查在代表99%的在线商务数据量的7500个站点中随机抽取了364个Web站点,其中约66%的站点至少有一种隐私保护措施,如隐私保护政策提示、信息如何使用的声明等,但仅有9.5%的站点有充分的隐私保护政策,这些站点不但向消费者提供提示信息,还提供更高级的隐私保护控制方法,如消费者可决定别人怎样使用自己的信息、自己怎样访问这些信息、如何确保数据安全及不被篡改等。
关于隐私,包括日本等国在内的一些国家也纷纷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今年6月1日,日本国会众议院通过了“通信监听法”,并移交参院审议,该法使检察机关和警察当局不仅可以监听电话,还可以监视电子邮件。但这一法案遭到日本各界的反对,因为该法一旦被滥用,必然使普通人的隐私受到侵害。此外,日本部分在野党正在呼吁国会讨论禁止闯入他人电脑窃取个人信息或密码的法案——禁止不正当闯入法。
但如何做到既要使用户放心使用因特网,切实使其隐私权受到保护,同时又要打击日趋增多的高技术犯罪,是当前各国警方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随着因特网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为防止国家的机密不被泄露和保护个人的隐私不受到侵犯,网络隐私应是我们需认真进行探讨的一个新课题;而毫无疑问,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